瑜伽日記|關於上次的放棄與再開始

文 / Sophieee

上次報名瑜伽大概是兩年前,那是我第二次報名瑜伽課程。因為發現自己喜歡伸展與靜坐,所以決定再次報名,帶著興致勃勃的心情,還因為爸有認識開課的教室所以打了折扣。而第一堂課,是在我確診有肌無力症那段時間,看著班上所有同學都能做的動作,我卻連舉個手都舉不起來,那大概是我記憶中最挫折與無力的一堂課。之後就再也沒去上了。

與肌無力第一次親密接觸

發現肌無力症是因為發現跑步越來越吃力,以及洗完澡在吹頭髮的時候會感覺手舉不太起來,那時候以為是脊椎側彎壓到神經(我一直覺得自己脊椎側彎),所以自己掛號神經內科做檢查。醫生一開始也認為只是姿勢不良,但仍然安排了系列檢查。沒想到最後確認是肌無力症 —— 一種自體免疫系統失調的疾病。也就是說,正常來說,免疫系統是要攻擊外來細胞的,但我的體內存在不正常的免疫細胞,會攻擊我自己體內的細胞,讓我的肌肉神經無法正常接受刺激,所以肌肉無法持續使力。 繼續閱讀 瑜伽日記|關於上次的放棄與再開始

泡大眾女湯讓我學到的三件事 (男賓止步)

文/ Sophieee

跨年三天連假,一天給朋友,一天給家人,一天給 One-Forty。給家人的那天,跟著家人到烏來走走。記得上次去已經是小時候的事,雲仙樂園人聲鼎沸,入口處的鬼屋一直讓人念念不忘。這次的景色,因為不久前颱風侵襲,道路整修多處管制,雲仙樂園人潮少得可憐,入口處的鬼屋鐵門緊閉,籠罩著山上霧氣,更增添幾許想像。

下午逛過老街,傍晚的行程是泡湯。可能因為爸爸喜歡,泡湯在小時候的記憶中很常出現:陽明山、金山、烏來,國小什麼都不懂,光著身子跟著媽媽妹妹泡大眾池;國中對身體逐漸產生意識,開始泡起個人池不需要跟陌生人坦誠相見。

隨年紀增長,與家人泡湯的頻率隨著相處的時間逐漸減少,這次泡湯,在半路上才知道是要泡大眾池,儘管家人強力推薦那家多好多好,我還是開始焦慮不安了起來。

3-Hot-spring-Western-style-room-3圖片來源 繼續閱讀 泡大眾女湯讓我學到的三件事 (男賓止步)

我越來越像“人”了

文/熊

今年25歲了,慢慢脫離學校這個地方。有一種感覺都會不定時的浮現出來,我越來越像一個“人”了。這是很恐怖的一句話,不管在誰耳中聽起來都是一樣恐怖吧,我自己也覺得很恐怖。無庸置疑的我是一個“人”,沒有任何討論的空間,我就是一個實實在在存在的一個人。“人”的定義是甚麼?一談到這個問題,我的第一個想法是上google查定義是甚麼?但是我隨即放棄,我覺得這樣做是一件很笨的事。查出人的定義有甚麼意義嗎?我想沒有。我試想我為甚麼會想到這個沒有意義的問題呢?我得到的解答是,在學校討論一個東西時,必須要先把那個東西定義清楚,這樣大家討論下來才會有所結果,不會一個的重點在東,一個的重點在西。講到這裡突然發現,我的思維方向是受學校教育多麼的深。父母會說:你要好好讀書未來才會過的好。所以我都乖乖的把老師教的,考試會考的都學會或是背起來,然後一直讀到碩士畢業。

201112262210306ab23

圖片來源

繼續閱讀 我越來越像“人”了

旅行中的陌生人(一)|夏威夷

文/Vivianne

旅行是一件充滿魅力、卻也代價高昂的事,而即便是再優渥閒暇的旅人,也無法走遍世界的每個角落。所以,我一直覺得閱讀其他旅人的故事、或是與來自不同國家的人們聊聊,都是很美好的事情,就像透過無數人們的眼睛,為自己對這世界的想像,描繪出現實的輪廓。

因此,我也一直很希望能分享自己的旅行故事。雖然,我到過的國家、城市都算是熱門目的地,不一定是最特別的,不過或許因為都是照著自己的節奏與腳步走過的,所以有機會遇到了許多不一樣的人們。這些人構成了每次旅途中最深刻的回憶,有的特別、有的平凡,有的感動、驚喜,也有的令人驚嚇、錯愕。

所以,我決定寫寫在這些旅程中,所遇到的一些陌生人,以及我與他們的故事。

夏威夷茂宜島-悠閒小鎮裡不耐煩的旅人

IMG_3374
Haleakalā國家公園的火山口地形

繼續閱讀 旅行中的陌生人(一)|夏威夷

我曾經以為台灣人很冷漠

文/曉希

前幾天就這樣從早忙到晚,踏著沉重的步伐,拖著疲憊的身軀搭公車回家。一個約莫30、40歲的中年男子一同下車。才一踏上地面,他就拍了我的肩

男:「同學,你是XX大學的學生嗎?」

我:「是的,請問…?」

男:「那你就讀資管嗎?」 繼續閱讀 我曾經以為台灣人很冷漠

我們其實不累,只是陷入了低潮

文/小Z

大家是不是也有這樣的經驗,在辛苦籌備的活動結束後只想要好好的睡上一整天,相信一覺醒來神清氣爽就能回歸正常的生活,但最後總是不知不覺頹廢了三四天才能夠收心,甚至大半個月都無精打采毫無幹勁……。殊不知這就是典型的「低潮」症狀。

109855_or 繼續閱讀 我們其實不累,只是陷入了低潮

在台灣的東南亞之旅

文/刀子

前幾天,我剛好有機會到雲科大的工管系做分享,面對台下一百多個大學生,我說了很多在菲律賓與印度做志工的經歷,告訴他們重點不是做國際志工當下的浪漫,而是能不能夠藉著那些經歷到的人間風景,培養出一顆想要解決問題的心,回到台灣,回到自己的家,來做些改變。

記得在分享中,我還順便介紹了幾個鼓勵出走的計畫、包括流浪者計畫、龍應台文教基金會的思想地圖、還有客委會的計畫。結束後有學弟跑來問我說容不容易申請,我想了想,跟他說,很容易也很難,只要你真心有所準備,我認識的很多朋友都申請上了,可以介紹給你認識,難的是,你有沒有勇氣,在畢業後看著同學們一個個找到工作,你卻選擇跑出去;你有沒有勇氣,當每個人都在意Career Path中間有沒有順利銜接,你卻把工作辭了留下半年的時間給自己。

就在從雲林回來的隔天,我依舊很耍廢的在FB上無意識滑動,剛好看到一位朋友分享了思想地圖計畫的報名連結,讓我的心突然揪了一下,馬上衝動的想報名,就像幾年前退伍時,任性的跑去印度無所事事待上幾個月一樣,不過這一次,不會再無所事事,而是確實有很想要做的事。

繼續閱讀 在台灣的東南亞之旅

奮力完成一件小事,像你我小時候一樣

文/Sophieee

 

好久沒有好好運動了。

於是今天下午,在偷閒時分,衝動的換了衣服,帶上一本跟遊記相關的書籍(如果你真的想知道,我帶了《路過,這個世界教我的事》這本書。動人細膩的文字,每一章節都或多或少震撼了心弦,我會說十分推薦),大步邁向宿舍的健身房。跨上健身腳踏車,準備開始奮力的騎。不過等等,在開始騎之前,我得把重要的房間鑰匙放在一個安全的地方,而就在座墊與腳踏車扶手之間,剛好有一個放水壺的架子,於是考慮了三秒鐘,我選擇把鑰匙放進那裡。「咚」,鑰匙圈上的Duffy小熊(Duffy熊是米奇送給米妮的禮物,簡單來說就是迪士尼的另一個卡通人物)就這樣剛好「坐進」水壺架裡面,就好像剛剛好卡進馬克杯裡面一般無辜可愛,帶點舒適與悠閒感。霎時間我好想拿手機把這幅可愛俏皮的畫面記錄下來,但無奈的是匆匆出門之下並沒有把手機帶身邊,上去拿?想想,走路等電梯走路開門拿手機鎖門走路等電梯走路再跨上腳踏車……麻煩。只好,作罷。

但就在這個時候,另一個畫面突然蹦出在我的腦海中。如果今天是3歲5歲甚至7歲的我,會做什麼呢?

Processed with VSCOcam with f2 preset

繼續閱讀 奮力完成一件小事,像你我小時候一樣

多想一點點,多做一點點

文/Sophieee

差不多在今年初,因為好奇心與興趣,做了一些觀察。注意到不管是在便利商店,或是大部分需要結帳的地方,結帳人員總是一次把找錢、收據、發票(便利商店偶爾會外加點數),一次交給客人,我想是因為這麼做,對「結帳人員」比較輕鬆,也可以「加快速度」。但除非是習慣把這些東西全部一把塞到口袋的人,否則大部分的人,都需要在結帳櫃檯,或是在離開的時候,慢慢把分批把零錢放到零錢包、鈔票放進鈔票夾、發票收進包包裡。選擇在結帳櫃檯處理的人,如果遇到後面排隊人潮眾多,會因為人群的不耐注視而備感壓力,開始手忙腳亂,心煩。

不知道大家是否有經歷過這樣不太愉快的結帳經驗,是否都覺得這樣反而非常不方便呢?我後來想了想,結帳人員自己,也當過顧客吧?如果他們也經歷過如此不慎方便的結帳過程,為什麼在擔任店員的時候,還是選擇以這樣的方式結帳呢?是否人「永遠是自私的」,雖然自己知道這麼做會造成對方的不便,仍然選擇「對自己最為方便輕鬆」的方式呢?

想一想也就這樣放著,然後近半年過去。

前幾天和朋友到UNIQLO逛街,在一旁等待朋友結帳時,突然店員的舉動吸引了我的注意:首先,店員先給我朋友鈔票,接下來再遞上零錢,接著是發票,最後才是商品。每一個間隔時間,都足以讓我朋友把東西先收到該放的地方,不疾不徐。我驚訝的瞪大眼睛,決定再繼續觀察兩輪結帳,看看是否每一次都是如此。結果,不管是選擇刷卡或付現,那位店員都是將鈔票、零錢、收據、商品,一樣一樣遞給顧客,讓顧客不需要手忙腳亂,一次接下所有東西再自己分類。

m225706972
圖片來源

我感到好開心,原來仍有人選擇用不同的方式做事。雖然看起來需要多些步驟,速度也可能較慢,卻是一次貼心又窩心的結帳體驗,令我印象深刻。而我想,這也是成功服務的祕密吧。

總是選擇比別人多想一點點,比別人多做一點點。

很多事情我們可以輕鬆做到八十分,跟大多數的人一樣好。但我們也可以選擇多一些同理心與勇於嘗試的精神,從細節著手,把事情做到一百分,甚至一百二十分。比別人多做一點點、比別人多想一點點,那麼或許累積下來,我們會獲得的,不只是忠實的顧客,還有他們感激的眼神與被感動的心。

原來當對方因為自己多做一點點而感到快樂,我們自己也會感到無比幸福。

站在別人的鞋子裡?

文/Sophieee

關於同理心這件事,stand in others shoes,站在別人的鞋子裡,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。但肯定的是,它是可以被訓練的。

我相信的是,人沒有辦法真真確確地在當下對另一個人感同身受,我們只能試著把自己放在他的處境裡面,就算自己過去曾經經歷過類似的狀況與遭遇,因為人、事、物,還有親身經歷者本身的不同,所以感受就不可能完全相同了。

我們總說要試著有同理心,去體察、體會,然後體諒對方的感受。但是最近的我的發現,這根本是門很大的技巧與學問。

  • 首先,關於「我懂」、「我知道」…這些詞,聽起來到底是什麼樣的感覺?有時候當我們心情很糟,需要另一個人靜靜傾聽的時候,對方適時的表示「我懂」、「我了解」、「我可以體會」,或許可以讓我們感到安心,儘管我們知道他們並不是真的懂,但是就這樣靜靜的陪伴,至少他試著想要了解,那麼便心滿意足了。
  • 再來就是我們比較熟悉的所謂的「同理心」。過去的我思考簡單,習慣從自己的角度去思考事情(或許現在的我大部分的時候還是這樣),但經過一些學習與練習,我發現我慢慢知道要怎麼去提醒自己停頓片刻,試著從反面、或從他人的角度去看待同一件事情。一次不成功、兩次不成功,經過一年、兩年的練習,漸漸就快要變成一種習慣了。雖然還不是做的很好,但是我知道自己進步許多,也知道原來「穿進別人的鞋子」是可以被訓練的。當我們願意去理解他人的世界,溝通與合作就變得容易許多,也會藉由別人的眼睛,去看到更寬廣、更多采多姿的世界。Photo 13-6-14 上午8 47 49
  • 最後,是最矛盾與弔詭的。有時候阿,當自己想要向對方描述、傾吐事件或情緒的時候,每說完一段,對方就對你說「我懂阿」、「我完全了解」、「我知道」,這時候的感覺反而會有點糟,會開始出現一些疑問:「他到底有沒有認真在聽我說話?」「他到底是真懂還是假懂?」「他是不是在敷衍我?」或「他到底在自以為懂什麼?」我在想會不會我們人,的確需要被傾聽、需要被了解,但是當一切都被另一個人預測到了、什麼都知道都理解的時候,反而會心情更糟?覺得自己的獨特性降低,不被尊重,感覺就是渾身不對勁。

    當對方說「我了解」「我知道」的時候,可能有兩個狀況:

  1. 對方可能不是很懂,但為了敷衍你、為了讓你安心、為了證明些什麼,或是像心理學的「hindsight bias」,人們總是傾向在知道事情結果後評論:「這我那時候就想到了阿!」
  2. 對方可能真的懂,所以不自覺的說出這些話。但是如果表達的口氣不對,或是表達次數過於頻繁,可能會讓他人感到不舒服。是不是,一個真正有同理心的人,就算他真的懂你的感覺,真的知道事情會這樣發展,但是他也知道如果自己頻頻說出「我懂」、「我知道」這些話,會讓你感到不舒服,那麼他就會選擇用沉默與支持的力量去傾聽了。

同理心是必要的,去理解對方的狀況與感受,需要練習也需要一些技巧。或說,真正的同理心,不是給對方你覺得他需要的,而是給他當下真正覺得自己需要的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