結果論?過程論?

文/Shuang

Image

附上去年最佳金馬紀錄片《千錘百鍊》劇照

這學期修習了系上的一門必修課「影像製作」,在第一堂課時,老師就深深地告誡我們:在傳播這一行──尤其是做影像的──無時無刻都得切記「結果論」,何謂「結果論」呢?他的意思是,在我們進行拍攝碰到困難時,絕不妥協、放棄,因為在拍攝完畢進入剪接室時,倘若在拍攝期間妥協或放棄,就會面臨素材缺乏力道、更甚是素材不夠等種種問題,但現實的便是你鮮少有機會重拍補拍,又,在放映你的作品時,絕不會有機會在一旁跟觀眾解釋說,啊這裡本來的確該放個老闆娘的訪談,但老闆娘那時候有點忙,又或是這裡不小心被車聲蓋住了,真是不好意思因為那裡車很多。「觀眾是不會聽你的解釋的,你只能把握機會再當下做到最好」,老師嚴正地這麼說,我們也於是乎認真地把這句忠告放在心上。

不過後來我又聽到朋友跟我闡述「過程即是結果」的論點,似乎又有這麼一點說服我,姑且不論成果是否美好,在追求的過程中總會得到什麼、學到什麼,如果抱持著過程即是結果的想法的話,不也能有所收穫嗎?

我一方面同意老師強調結果論中、傳播工作者在拍攝過程的堅持和不妥協以維持作品的高度,一方面也認同朋友所提的「過程即是結果」的觀點,有段時間我腦中常拿過去經驗論證這兩者的不同與同。

話講到這裡我想要先分享一篇文章

從金馬獎談起:2012台灣紀錄片思索

http://woodlindoc.blogspot.jp/2012/12/2012_29.html

這是一位長期從事紀錄片推廣的紀錄片工作者所寫的,他叫林木材,在這篇文章中他從較批判的角度細數了2012的台灣紀錄片,或許2012大部分的紀錄片我沒看幾部,更多的人或許一部都沒看,但在他詳盡的介紹、分析下,應該還滿好閱讀跟吸收的。

特別想要分享他的文章是因為以下這段話,他舉至賣座紀錄片《不老騎士》時這麼說:

在《不老騎士》中,或許更值得追探的核心問題是,何以這群老人們要冒著危險,以「非常態行為」來證明自己的價值?只是導演似乎無意去談論相關問題,整部影片較像是一種側拍紀錄,應有的探究精神在驚人行為與勵志情懷之中被淹沒了,因而只能簡單化的以「環島成功」來迴避一切。

接著他說:

令人不禁擔憂的是,當我們越習慣以 「結果論」去談論事情,「實踐夢想」恐怕也將成為越來越單一的簡廉價值。

在看的當下,這句話激起了我天馬行空的思考,到底何謂夢想?何謂實踐夢想?環遊世界是夢想、成為百萬富翁是夢想、交到一個終身伴侶也是夢想,但難道實踐這個夢想,就代表你獲得了一個完美的勳章,人生從此無憾了嗎?會不會因為人的慾望無窮而導致更多的不滿足和貪得無饜?會不會因為實踐的過程中失去了什麼珍貴的東西難以彌補?

實踐夢想的時刻狂熱的喜悅或許可以想像,但人在找尋自己所愛的、知道自己要什麼,中間到底會經歷什麼挫折、茫然和痛苦卻是難以想像。這些悲觀地看法該如何調適如何面對?在現下我勉勵自己多去看看外面的世界,多認識各種各樣的人事物。

1351851992-1707430084

去年最熱賣的紀錄片《不老騎士》

最後,由於林木材對紀錄片的申論似乎仍可以應用在人生上,於是以同篇文章的另段話作結:

在這個「反」的層次上,我們究竟有沒有能力,願不願意去探索當中更複雜更核心的面向,不只是停留在粗淺的表面,不只是走煽情感性路線,而能真正扎實地去論理,用影像語言去展開論述,是嚴肅的而非只有言情的,深切且有勇氣地反省自己。

寫到這裡我尚未能對結果論和過程論做出一個辯證的總結,但我忍不住又跳躍性地想到,如果未來可以遇見攜帶許多故事的人,我跟他對話後會有什麼樣的啟發與改變呢?我樂觀地期待。

結果論?過程論? 有 “ 2 則留言 ”

發表留言